欧洲游之一——德国慕尼黑(Muenchen/Munich)
二零零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和母亲启程前往德国慕尼黑,开始了为期两周半的欧洲之旅。此前我曾去过欧洲的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母亲去过英国。这一次我们将到达的国家是我们俩都没有去过的。我们这一次欧洲之旅的重头戏是乘坐豪华游轮在东地中海环游七昼夜,将于五月三十日下午从意大利威尼斯启程。于是,我们在二十九日清晨抵达慕尼黑国际机场后,有一整天的工夫逛这座德国南部赫赫有名的 “啤酒之都”。
慕尼黑国际机场的大厅几乎全部是玻璃结构,很有现代化的气派。室内环境无比干净,光彩照人。这里的电动扶梯会在行人踏上后自动启动,可上可下。这时只有七点多钟,阳光明媚,但是天气很凉。机场里人不很多,挺清静。我们走到广场对面的火车站,上了去市中心总火车站的一趟市郊列车,车次S1。我已经在机场柜台那里买好地铁日票,第一次跟德国人打交道,这位服务员态度很友好,英语也很流利。听着列车里报到站的德、英文录音,我发现德语有些常用词跟英语的听起来相似、但是写法很不同。快到市中心的一站上,人人都下车了,也招呼我们下车。下来以后发现站台正在施工,大家都走下一个临时通道。我们跟着人群,走上去另一个站台的台阶。这是有个小伙子用德语告诉大家:上机场(Flugehafen)向上走,上总火车站(Hauptbahnhof)要向下。我听懂了,就带着母亲坐了下一趟列车终于到达慕尼黑总火车站。
我们在总火车站存了行李,然后买了些早点和饮料。吃完我们就上街了。慕尼黑老市区不算大,离总站也不远。走进一座漂亮的城门,经过几座高大朴素的天主堂,我们就来到市中心的马廉广场。这里没有机动车通行,到处是人群:逛街的、购物的、饮酒的。街旁的很多酒吧摆出成排的桌椅,德国人老老少少周末一早就来了,一边端着大啤酒杯饮酒,一边看热闹。我们逛了几家百货店、衣服店,发现价钱大多不贵,胶卷一个欧元一卷,可惜我们当时没有买。市中心古老的市政大厦是一座漂亮的哥特式建筑,上头有高高的尖塔,每个窗台上都摆了整整齐齐的鲜花。我们折向北,按照地图向巴伐利亚王宫走去。走过了更多坐满了酒客的露天酒吧后,我们来到这座规模不小但装饰朴素的王宫。王宫后面有个整齐的花园,里面有古典的亭子、喷水池、长椅,许多人在这里休息,还有些大学生从这里穿过。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们来到市中心区南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这里有各种小吃店、酒吧、副食店、花店、琳琅满目。该吃午饭了,我们到了一家安静的饭馆,坐落在附近一个清静的露天小院子里。这大约是一家经营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特色的饭馆,母亲叫了他们的特别菜(goulash)觉得很不错。
下午我们坐地铁去市中心北面的“英国式花园”。这是一个很大的公园,里面有个很长很大的湖,还有很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坪,郁郁葱葱,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公园里到处都是周末来游览的人们:散步、打球、野餐、骑车、划船,热热闹闹。湖里有很多水鸟:鸭子、大雁、还有天鹅。我们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来到一个叫“中国塔”的地方。这座仿中国式样的塔有六层屋顶,二楼上面有交响乐队正在演奏。塔四周有上千德国人坐在排排长凳上晒着太阳、喝着啤酒、说说笑笑,气氛欢畅。出了公园,我们从慕尼黑工业技术大学附近穿过,附近有不少漂亮的古典式建筑。
我们决定到市区西部的宁芬堡宫游览。从地图上看这座宫殿周围有几公里长的反射池,还有很大一片绿地,布局象法国的凡尔赛宫,一定很壮观。宁芬堡宫附近没有地铁车站,所以我们下地铁后从一片住宅区穿过,走了大约二公里。这座宫殿建筑不是很大,但给人以规模宏大的印象。主宫两侧对称地分布着八座较小的宫殿,由圆弧形的长墙连为一体;前面有广大的草坪、天鹅湖、和反射池。我们走近主宫,发现漂亮的台阶上有一对镏金的大宫灯。宫殿后面又有一个大水池,两侧各有一排雕像,地上有整齐的花坛、草坪、和排列成阵形的许多小树。再远一点就是茂密的森林,里面有锻炼的人们在小径上长跑。这时正是黄昏,夕阳的柔光洒在这片宽阔的绿地上,非常舒坦。我们回到前院,这时一位德国人有礼貌地用汉语跟我们打招呼。原来他是来散发法轮功传单的。我们回到街上,乘有轨电车到总站去,晚上将在这里搭去威尼斯的夜车。
欧洲游之二——意大利威尼斯(Venezia/Venice)
晚上我们在慕尼黑总站搭上了去意大利的卧铺车。这列火车将穿过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到达意大利后再分成两路,几节车厢去威尼斯,另几节去佛罗伦萨。可惜半夜经过奥地利,所以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大约凌晨两、三点钟一家四口人上车来分享我们的包厢,说着一口德语。没想到几天之后我们居然在轮船上遇见他们。五月三十日早上,列车驶过长长的跨海大桥,终于到达威尼斯海岛上的桑塔露琪亚火车站。这个车站相当小,设施缺乏而且陈旧,存包处价钱也非常贵。我在这里买好了一周后去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市的夜间火车票。走出站口,我们看到运河对面一座高大典雅的大教堂, 挤在一栋栋古色古香、装饰典雅的楼房中间。这里游人如织,街上摆摊的商人比比皆是, 好不热闹。
我们要到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去,于是来到水上公共汽车的码头。在我们身边排队买票的游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有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威尼斯古城已经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居民只有十多万,就像一个大博物馆。这水上公共汽车是一种敞开的汽船,绕着海岛行驶,坐在上面可以远观市容。一眼望去城区好像是中世纪的幻影,所有的建筑都有那种威尼斯特殊的哥特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风格。富丽堂皇的五彩大理石装饰、各种精美的雕像、绚丽的古玻璃砖装饰到处可见。威尼斯作为中世纪时期西欧最富庶的商业都市,它当年的盛景现在并不难想象。
我们到了大名鼎鼎的圣马可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钟塔和气势恢宏的执政官的宫殿(当年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从船上就可远远望见。这座宫殿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也是最美丽的哥特式建筑。它主要有上下两排沿街的长廊,由繁多的大理石拱门支撑,再饰以精美的石雕人物和镂空窗口。它的西北门过去是威尼斯共和国统治者们出入的地方,它的艺术风格更令人赞叹。我们步行来到广场中央的圣马可大教堂,惊叹它奇特、古老、精美的容貌。这座教堂是古代威尼斯的文化中心,它里面外面的各种无价之宝多是从别的古文明偷掠来的。比如说,教堂里面圣马可的遗体是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偷来的,教堂顶上四匹奔腾的青铜马是在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城(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被十字军侵占时从那里掠夺来的。教堂外面有金光闪闪的宗教壁画,这是拜占庭式的夹金箔的玻璃砖拼画(mosaic),门前的几个大理石柱有的为米黄色,有的奶白色、深绿色、粉红色、紫红色、黑色,墙上也镶嵌着各种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石材。教堂屋顶上雕像之多不可胜数,像是丛林。圣马可大教堂为了融入威尼斯的商人们从地中海各地弄来的宝贝而多次改建,所以面貌有些零乱,不过一千年下来它也成为收集保存地中海沿岸古代艺术珍宝最成功的博物馆。
我们排队准备参观教堂内部,但是由于不准带包,我就让母亲进去了。一周之后我们从轮船下来到威尼斯的时候,我终于得以参观。教堂不很大,但里面装满了各种宝物,天花板上还铺满了金色的玻璃砖拼画。上楼之后还可以到阳台上观赏整个圣马可广场的景色。圣马可广场的西面像是一个很大的庭院,被连为一体的罗马式建筑包围。它沿着广场的上下两层都是由数不清的一排排石柱支撑的走廊,楼下有不少时髦的商店和咖啡馆。这整个广场上游人如麻,要上钟塔的人们在炽热的阳光下排了很长的队,又有数不清的鸽子们四处飞腾,好不热闹。
我们决定离开圣马可广场,沿着威尼斯狭窄的小胡同里面漫步。一会儿我们跨过别致的古桥,一会儿经过宁静的小庭院,一会儿看到别致的贡多拉船在小运河里缓缓驶去。没几步我们就走近古代某个富商的精美豪宅,每十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高大而装饰华丽的教堂。其他城市能有几栋这样的建筑就很了不起了,而在威尼斯保存得这样好的八百年老建筑有几百栋。中午吃过饭后,我们到火车站取来行李,然后搭水上公共汽车去罗马小广场,这是威尼斯的汽车站。从这里我们要上科斯塔公司的地中海号豪华游轮(见下一节)。
一周后的六月六日,我们的游轮一清早就驶回威尼斯。从高大的游轮甲板上俯瞰威尼斯古城,景色真是妙极了。威尼斯海湾的宽广水面无比平静,远方还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脉的连绵雪峰。下船后,我们买了特别的船票坐上水上公共汽车游览贯穿全城中部的“大运河”。大运河古代是威尼斯的交通枢纽,沿岸有很多高官、富商的豪宅,艺术风格和圣马可广场相似。之后我们又步行穿过许多古城区,一饱眼福。(下接“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
欧洲游之三——地中海号游轮、巴里(Costa Mediterranea, Bari)
五月三十日下午,我们登上了地中海号。这是一艘巨大的轮船,上载两千六百多乘客和九百多名服务人员。地中海号属于意大利的科斯塔公司,船上大部分乘客是意大利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讲英语的乘客只有一百多,包括我们在内一共只有三家亚洲裔的乘客。船上的所有公告都用五种语言各讲一遍,对我们来说这很新奇。船上的服务员多半是菲律宾人,也有不少印度人和拉丁美洲人,但头头们都是意大利人。船上饮食以意大利式的西餐为主,自助餐品种多一些,有美式的汉堡包和略有中国风味的菜。当轮船经过希腊和土耳其的那几天,晚餐菜单上有当地风味的几道菜。每天半夜都有甜点为主的夜宵,到了行程的最后一夜那夜宵搞得无比奢华,整个餐厅布满了用食品制作的雕塑、造型,令人流连忘返。晚餐时我们被安排跟一对英国夫妇和一对美国加州的夫妇同桌,因此可以用英语聊天。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有两次晚餐规定是盛装出席,船上的摄影师们就来给照美人照。每天晚餐后都有演出,由意大利有名的歌唱家、魔术师、舞蹈团、杂技团给我们表演。我最欣赏的是我熟悉的意大利民歌,由男歌手Ernesto Radano演唱,和模仿纽约百老汇的两个歌舞剧:Time Machine 和 Solid Gold。
五月三十一日,轮船停靠意大利南部东海岸的巴里市,但是只停两个多钟头,大概主要是为了让意大利南部的乘客上船。我们下船来到市区,根据导游书上的介绍到中世纪的古城参观。这里到处是狭窄的小胡同,还有几座古老的教堂,但装饰得不算奢华。我们还看到一个中世纪的防御工事。这时正是下午两点多钟,天气挺热,街上人也不多,大概都在午休。我们沿海岸漫步,阳光明媚、海水碧蓝、海风徐徐,也很惬意。
欧洲游之四——希腊奥林匹亚(Olumpia/Olympia)
六月一日,地中海号停靠在希腊的卡塔科隆港(Katakolon)。我们预订了船上组织的去奥林匹亚古迹的旅游团,于是上了大客车向奥林匹亚进发。我们的导游是一位中年希腊妇女,英语讲得不错,但是她的个性比较稳重,讲话慢条斯理。奥林匹亚位于希腊的博罗奔尼撒半岛西部,这是希腊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坐在车上约一个小时,看到希腊特殊的田园风光。这里最大的特点是阳光灿烂,大地上植被稀疏,露出白色或浅黄的砂土,不时可见的橄榄树上枝叶呈油亮的灰绿色。这里人口似乎不多,没有精耕细作的农田,农民的住宅像是度假别墅,并不豪华,但干净舒坦,多为平屋顶加上遮阳的宽屋檐。整个视野看不到什么深色调的景物,这很特别。
下车后,我们随导游进入奥林匹亚的古迹公园。奥林匹亚成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宗教中心,得利于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丘陵环绕,地形隐蔽,松柏树林郁郁葱葱,还有两条河流过这里。松柏和橄榄树丛中可见古代祭祀和体育比赛的各种设施,现在只剩下倒落的石柱、地基、雕像等等。这里最大的宙斯神庙规模宏大,每根柱子都有几米粗。这些柱子由比较粗糙的火山岩凿成一节一节,然后用石灰拼接成一体。多次地震使它们全部坍塌,每一根柱子像一摞巨大的烧饼。我们游览的最后一景是古希腊时期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场。这个场地中央有大理石凿成的起跑线,四周的看台上只有草坪,没有后世运动场看台上常有的那种石阶座位。二零零四年希腊奥运会的男女铅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想起古希腊两千五百年多前人们在此竞技,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游览完毕,我们的旅游团在奥林匹亚小镇一停,可以看看当地的旅游商品。这时正值中午,天气炎热,我找到一家网吧,一边喝着冰冷的橘子汁,一边上网。然后我们的大客车驶回卡塔科隆港。这时我们向导游要求提前下车,可以在港湾附近照照相。这里光线极好,海水透明度很高,在午间的灿烂日光下象宝石一样闪烁。港湾里停着一艘四桅古帆船,精致而漂亮。
欧洲游之五——土耳其以弗所(Efes/Ephesus)
六月二日,地中海号停靠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市(Izmir)。伊兹密尔(古名为斯米尔纳)是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有三百万人口,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南部、爱琴海沿岸。这里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经济最发达的亚细亚省所在地。附近的贝尔加蒙、以弗所、萨尔迪、米利都、和哈利卡尔纳索都是世界历史的名城,其中以弗所和贝尔加蒙的古代遗迹最丰富,保存得最完好。以弗所是罗马帝国的第五大城市,亚细亚省的首府,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基督教圣经里提到圣保罗曾经传教的地方。
我们预订了船上组织的去以弗所古迹的旅游团,于是上了大客车向以弗所进发。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土耳其老太太,英语讲得极好。在路上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向我们介绍了土耳其的情况和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土耳其是一个信伊斯兰教的第三世界国家。土耳其民族起源于中亚的游牧民族,旧称突厥,从十二世纪开始西迁到小亚细亚地区,到十五世纪攻灭了希腊东正教统治的拜占庭帝国,成为强盛的奥斯曼帝国。一次大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解体,眼看要被列强瓜分,这时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带领人民打败占领伊兹密尔的希腊军队,推翻帝制,建立了民主制度。从那时开始土耳其人逐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拢,采纳西方人的生活习惯,采用拉丁字母而摒弃阿拉伯字母,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早在一九八零年代土耳其就申请加入欧州共同体,但至今还未被批准。有人问及土耳其与希腊民族的相互仇恨,她说仇恨主要是政府之间的事,普通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相互之间是很友善的。她认为,有些希腊人看不起土耳其人,说他们不属于这块土地;但土耳其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六、七百年了,要他们离开是不可能的。
到达以弗所的古迹公园入口,这里有很多商铺经营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有金丝镶边的民族袍、绣花的纺织品、彩绘的精美瓷器、紫铜器,煞是漂亮。这里的商人们叫买得很积极,我看上了一个漂亮瓷盘,店里的高个儿小伙子马上追上来讨价还价,很是缠人。我什么也没买就进公园了。以弗所遗留的古迹之多、保存之完好、质量之高,都使人吃惊。这是世界上遗留下来最完整的、最大的罗马时期的古城,由于六世纪后它的港口淤积了,因此居民迁走了,古城逐渐被泥沙掩埋。这里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是用小亚细亚地区盛产的奶白色大理石制造,所以大都表面光滑、没有什么变色或腐蚀的痕迹。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到处都是雕刻精美的人像、光滑的石柱、拱门、建筑地基、墙垣、黑白大理石碎片拼图的地板,规模宏大。有个厕所的遗址里还可以看到一排马桶就像一个靠墙的长凳,人们可以一边坐着上厕所一边闲聊,二千年前就如此舒服。以弗所最令人赞叹的遗址是它的图书馆正面,这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分上下两层的宫殿式建筑,正门两侧四座巨大的拱门里各有一个女神雕像。继续向下走我们来到依山而筑的半圆形露天剧场,全部为石结构,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不可多得。
出了公园后,我们在门口的商铺里逛了逛。这里的工艺品大都是用几百上千年传下来的手工工艺制作的,没有什么赶时髦的痕迹,很值得一看。有的年纪大些的店主人听说我们是中国人,对我们很礼貌,很友好。坐上旅游团的大客车回到伊兹密尔时,导游带我们在市区转了一圈,经过华丽的清真寺、典雅的十九世纪的公馆、海滨大道等等。这座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依山傍海,给人以浪漫的回忆。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绝对不要错过明天早晨轮船抵达伊斯坦布尔时观赏古城的远景,这是最浪漫的一幅画面。
欧洲游之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
六月三日清晨,地中海号停靠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将在这里呆十个小时。伊斯坦布尔历史上的辉煌几乎没有其他城市可以相比。从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从罗马迁都此地,到十八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这座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枢纽城市曾经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里担任西方世界上(中国除外)最文明、最富庶、最强盛的国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古名拜占庭(Byzantium),位于欧洲和亚洲分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欧洲一边)。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此地时,在这里兴建了一座新城,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成为罗马帝国最发达的城市,以后又成为全世界正统基督教(东正教)的总部,与罗马天主教对立。罗马帝国在五至七世纪丢掉了西欧地区(包括罗马和意大利)之后,统治阶级主要为希腊人,官方语言从拉丁语变为希腊语,历史上叫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最文明、最富裕的国家,君士坦丁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后,它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在这以后继续征服了整个东南欧地区、中东阿拉伯地区和北非,成为西方世界继罗马帝国之后最大的帝国,君士坦丁堡因而又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富庶、最繁荣的城市。但是自从西欧航海家们于十四、十五世纪发现了新的到达东方的航海通道后,君士坦丁堡的商业地位逐渐衰落,沦落到一次大战后被列强占领的地步。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迁都安卡拉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现在它仍是土耳其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亚欧交通枢纽。
轮船快要到岸的时候,我和母亲来到甲板上观景。这时下着小雨,薄雾中看到海上行驶着很多小渔船,很多货轮,还有几艘军舰。博斯普鲁斯海峡左右两边可见大片大片的楼群,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山坡上。前面的海峡大桥是个悬索桥,气势很像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左面是古城区,坐落在一个环海的半岛上,地势较高。古城里基本没有高楼大厦,只见最高的是三座巨大的圆拱形礼堂,每个周围有一组高高尖细的宣礼塔。这是城里最著名的三座宗教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素丹艾买提清真寺(又叫“蓝色清真寺”)、和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其中最古老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建成以后的一千年内它保持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的名誉,十五世纪前这个教堂也是全世界东正教的灵魂。
我们没有参加旅游团,决定按照导游书的介绍在这里一饱眼福和口福(土耳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从码头坐上出租车,我们来到古城的中心。出租车司机的英语不是很好,但他很帮忙,给我们用土耳其语写下码头的地址,这样回来的时候叫出租车方便。这时圣索非亚还没有开门,他就把我们带到街对面一家地毯店。店老板请我们进去边喝茶、边向我们推销地毯。结果,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小丝毯作纪念。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开门的时候了,我们就进去参观。这座古代的奇迹自从一四五三年土耳其征服的时候就不再是基督教(东正教)教堂了。它先变成一个清真寺,土耳其人给他加盖了四座宣礼塔,用白灰盖住了基督教的壁画,又安装了巨型的阿拉伯语书法牌。一九二三年推翻帝制后,圣索非亚变成了博物馆。坐进教堂周围不大的院子,眼前这巨大而极为庄重的建筑显出岁月的沧桑,外墙上有不少历代修补改建的痕迹,有些墙面年久失修,露出古代的层层砖块。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大量此地发掘出来的古代建筑材料,有许多罗马风格的浮雕,有些上面刻着拉丁语文字。我们进入圣索非亚教堂的主厅,仰望它巨大的主穹顶高高在上,周围跟四个半穹顶相接,每个穹顶周围各有一系列采光窗口,这座建筑的美妙设计让人觉得内部空间极为广大,人与上天没有间隔。大厅内壁画着伊斯兰教风格的几何花边图案和阿拉伯语书法,但有些地方露出基督教的金粉人像壁画。教堂内部很空,除了一个高大的伊斯兰教风格的镏金亭子之外看不到其他文物,不过四周墙壁和地板都镶着古老的花纹大理石。我们从教堂一角古老的旋转斜坡登上二楼,从这里可以围着主穹顶走一圈,从近距离观赏画着耶稣、圣母、拜占庭的皇帝、皇后的金底壁画。想到这座完美的建筑于公元五百多年建成,经历十六个世纪的变迁和两个辉煌的大帝国,到现在虽然破旧但仍然顽强地耸立着,真不愧是奇迹。
我们走出圣索非亚堂,欣赏了它庭院里精美的穆斯林洗手亭,然后就向托卜卡伯皇宫(奥斯曼帝国历代素丹的住地)走去。我们走到宫墙外面的一个大公园,这里草木一早淋了毛毛雨,一片郁郁葱葱。公园里很安静,没几个人在散步。我们一直走下去,快到海边了,看到皇宫的后门,就向一位英俊的哨兵问路。他用英语指示我们向回走。我们一直走回去,路上碰上一个擦鞋匠,恳求我们让他给擦鞋。摆脱他之后,我们拐一个弯,发现到了国家考古博物馆,于是就进去参观。博物馆里有数不清的古代文物,从希腊、罗马时期到更早的巴比伦、亚述、赫梯文化等等,显示出整个小亚细亚和近东地区(也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核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可惜我们时间很紧,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走出博物馆,我们终于找到了皇宫正门。这里很热闹,有许多学龄儿童在老师带队下来这里参观,还有很多戴着头巾穿着长袍的穆斯林妇女。托卜卡伯皇宫没有很大型的建筑,可以看出土耳其人作为游牧民族的传统。每座宫室虽然不大,但都有精美的装饰,尤其那以蓝色为主的伊兹尼克彩绘瓷砖往往铺满整面墙,绚烂夺目,又有细腻清凉之感。五彩大理石镶嵌的墙壁以及镏金的网格窗户也是宫室的主要装饰。跟希腊、罗马、拜占庭风格不同的是,这里的大理石柱都比较细,整体上给人以玲珑剔透而不是厚重端庄的感觉。托卜卡伯皇宫里展览着土耳其帝国的国宝——当年土耳其素丹收到的各国帝王送来的礼品、巨大的钻石首饰、嵌满绿宝石的用品,其富丽奢华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素丹们的厨房里展示着许多从中国买来的巨大的明代青花瓷器和日本的彩绘瓷器,这些在当时想必价值连城。
我们到了托卜卡伯皇宫的最高的一个院落,鸟瞰整个古城,又看到海湾对岸伊斯坦布尔新城的风光。这里有个餐馆,可见不少西方游客在用餐。我们在这里吃了午餐,还算不错。饭后我们要了一大盘甜点,真是太甜了。我们接着回到圣索非亚大教堂附近,向“蓝色清真寺”走去。这里有漂亮的草地和花坛,几个留着长长的小胡子的土耳其男人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在蓝天白云下跟游客照相。“蓝色清真寺” 又叫素丹艾买提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一座大清真寺,是十六世纪土耳其征服本城后不久兴建的。它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模仿了圣索非亚教堂,但是要小一些。“蓝色清真寺”有六座宣礼塔,当时与麦加的大清真寺数量相同,引起国外伊斯兰教会的不满,于是土耳其素丹给麦加增建了一座宣礼塔。我们按规定把鞋脱了,放在塑料袋里提在手上,走进这座清真寺。里面铺满了做礼拜用的地毯,每一张是供一人用的,地毯的图案指示着麦加的方向。里面有上百个吊灯照得很亮,四周墙上用主体为蓝色的彩绘瓷砖与许多彩色玻璃窗拼成瑰丽的图案,那淡蓝的底色和反光的瓷砖表面给人一种像是坐在波光闪闪的水面旁边的那种平静。
走出“蓝色清真寺”,我们走上一条大街,向繁华的大巴扎(伊斯兰教地区传统的商场)走去。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也是世界闻名,以前拜占庭时期就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商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奥斯曼帝国时期把大巴扎的几十条街道建成有屋顶的室内商城,使这里更加繁华。我们走进里面,看到一个个商铺摆满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珠宝、地毯等等,可惜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只能在这儿逛逛。商场的屋顶主要是用黑、白大理石拼接成许多拱形,不失当年的富丽堂皇之势。大巴扎规模之大令人诈舌,我们只走了两三条街,然后就搭出租车回码头了。路上正值下班时间,我们的大个子爽朗的司机(挺像中国新疆人)带我们飞快地从车流中钻进钻出,把母亲吓得可以。他一路用很勉强的英语跟我们说说笑笑,很有意思。
欧洲游之七——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
六月四日,地中海号没有靠岸,全速向西行驶,绕过了希腊的大陆最南端。六月五日,来到了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市。克罗地亚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共和国,现在成了独立国家。杜布罗夫尼克地处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的达尔马提亚地区。这里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海滨平原,背靠陡峻的迪纳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形成长长的峡湾和众多绿树繁茂的岛屿,景色异常迷人。从甲板上我们还看到一座高耸的斜拉桥跨过窄窄的峡湾,很有气势。杜布罗夫尼克没有停靠大型游轮的码头,所以地中海号停在港湾中间,然后要观光的游客们分批坐小艇上岸。
上岸之后,我们坐公共汽车直奔杜布罗夫尼克的古城。杜布罗夫尼克古名为拉古萨(Ragusa),中世纪时期是威尼斯共和国统治的港口城市。我们来到一个城门,只见这里地势险要,有两处古代的堡垒占据海滨悬崖上的要地。在城里面我们看到整个古城保存完好,全部是中世纪的石结构建筑,没有任何现代式的房子。所有建筑都是米黄色石墙和橘红色瓦铺的房顶,加之中世纪石雕装饰的喷泉,教堂,道院等等,很有气韵。古城不大,走路到另一头只花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它的小港湾。从这里可以看见城外绵延的海岸线、起伏的高山、和山坡上许多漂亮的别墅。我们然后去爬城墙,这是开始下一点毛毛雨。我们看到临海的城墙都是依悬崖峭壁修筑,从上面往下看,整个古城的橘红屋顶连成一片,和远处的山、海、岛屿、天上的云霞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母亲说,杜布罗夫尼克真是一个度假的理想去处!
欧洲游之八——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Costa Amalfitana/Amalfi Coast)
六月六日,地中海号回到意大利威尼斯港,我们的豪华游轮东地中海之游结束了。我们下一步要到意大利南部有名的阿马尔菲海岸。我此行之前已在阿马尔菲海岸的普拉亚诺小镇(Praiano)订了一夜旅馆。在威尼斯观光半天之后,我们乘夜火车去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市(Napoli/Naples,又译拿波里)。由于我们事先没有订座位(订座位需另外付钱),上车之后发现一座难求,直到一小时后列车员帮忙给我们找了个空位,使我们得以休息。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附近的维苏威火山曾埋没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市。早晨到了那不勒斯火车站,坐上近郊火车向终点站苏连托(Sorrento)进发。有名的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连托”指的就是这座海滨小城。还没有到苏连托,列车停开了。我们不知所措,幸好发现一位会讲英语的意大利中年人,告诉我们铁路上某段有山崩,所以需要乘一辆免费公共汽车绕过这一路段,然后再上火车。终于到了苏连托,在火车站门前我们坐上了去阿马尔菲镇(Amalfi)的长途汽车。我们要去的是普拉亚诺小镇比阿马尔菲近一些。汽车翻山越岭,经过许多美丽的田园和别墅,然后沿着曲折惊险的海岸公路前进。这里的海岸主要是石灰岩的峭壁,公路高高在上,上面是 千米多高的山顶,公路上下的山坡上有不少漂亮房屋,可以观湛蓝深邃的大海;每一小块不太陡的坡地上都种了果菜。这一天天气极好,地中海上的阳光无比灿烂,而徐徐海风又很凉爽。
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了,汽车司机招呼我和母亲下了车。这个小旅馆建在山坡上,我们的卧室门外有个小庭院,周围有茂盛的亚热带花木,可以坐在这里乘凉,观海。我们出来到路上逛逛,看见公路靠海一边有很多漂亮的停车场,有的用彩绘瓷砖装饰,原来这些停车场建在房子的房顶上。附近有一些石阶通向海边,我们就顺路下去,发现海边有个很古老的碉堡,这是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占领此地的时候修建的。继续走下这些石阶,有几个海滨饭馆;再下去走过一段从峭壁凿出来的小路,有个小沙滩,夹在两个高大的石壁之间。那里有个小港口,岸上停放着很多小船,有些游人乘着小汽船在海里游弋,还有些游人在岸上的大岩石上晒太阳。这还不是旅游旺季,我们看见的游人很少,有些冷清。我们在海边的一个家庭饭馆吃了晚餐,饭馆主人会讲英语,还去过中国。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旅馆的很讲究的餐厅里吃上免费早餐,坐在阳台上居高临下,欣赏着气势磅礴的高山临海之景,跟我们熟悉的美国加州贝格瑟尔(Big Sur)海岸有点相似。饭后我们就搭长途汽车向阿马尔菲去。到了阿马尔菲镇,我们需要转车,所以下来看看风景。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高高的几十级台阶上面有个高大而装饰精美的教堂,正面上方有金粉彩绘的壁画,画着耶稣和使徒们。小镇中心是个码头,有游船和渡船到那不勒斯、苏连托、和海中的两个小岛。这时正值中午,天气挺热,小镇上游人拥挤,好不热闹。我们搭上从阿马尔菲继续向南开的长途汽车,经过一段更加崎岖惊险的海岸,最后到了萨勒诺市(Salerno)。这是阿马尔菲海岸的南端终点,是个中等大小的港口城市。我们走路十几分钟来到萨勒诺火车站,坐上了去罗马的火车。火车上我们对面坐着一家母女俩人,好客地请我们分享饼干和饮料。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罗马。
欧洲游之九——意大利罗马(Roma/Rome)
六月八日傍晚,我和母亲抵达罗马总火车站。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车站,里面极其繁忙。罗马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罗马帝国的最大成就是把西方古典文明从东南欧的希腊一代传播到西欧各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等等。罗马又是罗马教皇的住地、全世界天主教(基督教的最大一派)的中心。尤其在中世纪时期,罗马教廷起了保存和推广古典文明的精华、给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打下基础的作用。我们计划在罗马呆两天,然后到瑞士去。在罗马我们住在火车站附近不远的一家不太贵的旅馆。这是一座很老的、从前很气派的公馆,房间的屋顶非常高,大门非常厚重,但是里面的电梯非常窄小而原始。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地铁到罗马教皇的驻地——梵蒂冈去。下地铁之后我们随着街上的大批游人朝圣彼得大教堂走去,不久就到了教堂前大广场周围的圆弧形长廊(这是梵蒂冈城国的国界)。这里有非常多的X光透视仪,许多警卫人员正忙碌地在巨大的石灰岩柱子之间检查每个行人。到了广场内部,发现前半部分的地上放了很多排座椅,前面搭了个舞台,有人在那里用扩音器讲话。仔细看去,舞台上所有的人都穿黑衣,只有中间坐着的一人穿全白的长袍。那原来就是当今的罗马教皇——八十多岁的约翰保罗二世。过一会儿,教皇开始讲话了,我们可以从几个大屏幕上看到实况录像。听不懂他讲些什么,但能听出来他用了几种不同的语言。接下来我们看到有一群新郎新娘排着队,在舞台旁边等候着。原来教皇还要给他们主持婚礼!我们问了警卫人员,得知圣彼得大教堂要下午一点钟才会开门。婚礼过后,教皇坐着小电瓶车在欢呼声中徐徐退场。
下午一点钟,我们排队进圣彼得大教堂参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建于十六世纪,外表有点像美国国会大厦,非常宏伟庄重。教堂的屋顶上一直延伸到两边的长廊有上百个天主教圣人的雕像。这个教堂外表主要是浅黄色石灰岩,没有威尼斯的圣马可装饰那么华丽,但里面有几个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著名雕塑作品。教堂占地非常大,里面有个很高的穹顶,但是地上挤满了历代教皇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坟墓,还有很多的雕像和油画等等,加上不少大柱子把里面弄得比较暗,缺少空旷的感觉。我们买了上屋顶的票,爬了几百级台阶上到屋顶平台,接着又爬了很多非常狭窄的楼梯沿着大教堂穹顶的圆弧一直上到顶端。这里有一个小瞭望台,可以绕着教堂的尖顶走一圈,看到周围三百六十度的景色。瞭望台上面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向下我们看到圣彼得大广场以及远处挤满了罗马市中心的许多巨型古建筑,只有市郊区才有零星的现代式高楼大厦。
罗马有数不清的各种古迹,以罗马帝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多、最著名。历代建筑家们为了超过前辈,兴建了越来越巨大的宫殿、神庙、教堂等等,把罗马变得像一个大人国。现在罗马市中心的意大利统一纪念堂是最大的,于二十世纪初建成,被公认为一个巨大的败笔。由于罗马城地方不大,这些巨型建筑显得十分拥挤,有些干脆把古代厚重的残墙拿来废物利用,作为新建筑的一部分。罗马时期遗留下来最完好的建筑是圆拱形的众神庙。这座建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是古罗马城的主要神庙。它是一个简单的圆形建筑,屋顶是半球形,四周都是厚厚的古墙,没有窗户,采光靠四十多米高天顶上的一个直径几米的大孔,这是非常少见的设计。众神庙大门前的一排石柱是灰色花岗岩的,历时两千年没有什么损坏,但是神庙周围裸露的砖墙上可以看到少许修补的痕迹。这种古罗马的褐色砖墙非常厚实,经久不坏,但是当年表面涂抹的白灰与壁画早已不在,显出岁月的摧残。
六月十日是我们在罗马的第二个早晨。我们来到罗马市中心凯皮托林山上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市政广场。这个广场是我的城市设计教科书上的一个典范,有很漂亮的一群雕像。广场后的一个低谷就是古罗马的大市场遗迹。这里是古罗马人民购物、集会、拜神的场所,由几代罗马皇帝不断扩建形成一个很大的古迹群,现在遗留下来很多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子,两个有许多浮雕的凯旋门,一些大型青铜人像,和数不清的残墙古壁。一个规模巨大的神庙有几个漂亮的圆拱屋顶仍然矗立者,现在用作室外音乐会的场地。大市场的南面是帕拉庭山,上面能远远看见古代贵族奢华的宫室。市场东面是罗马城的标志——大运动场,规模宏大,由上百个拱门环绕着。这里是古罗马人观看奴隶斗士们跟野兽搏斗的地方。运动场门外有一些穿着罗马式服装,戴着盔甲,手持刀剑的仿古斗士,跟游人们照相。我们转遍了古城,看见难以数计的各种古代雕刻,遗迹,往往被后代建筑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罗马还有非常多的各种街心喷泉、纪念柱、雕像,大多数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十五至十八世纪),往往作为重要的政治、宗教建筑的陪衬。最有名的是特莱维喷泉,它精美的雕像群可惜被周围的建筑与游客大军所包围。那沃纳广场有三个漂亮的喷泉,也有数不清的游客与摆摊小卖的商人。著名的西班牙台阶有典雅的风度,但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使它失色。我们坐上公共汽车消消乏,沿着古老的台伯河转到城南奇怪的小金字塔,再转回火车站。我们排长队买好火车票,准备晚上坐夜车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
欧洲游之十——瑞士因特拉肯(Interlaken)
六月十一日清早,我们的火车已经穿过阿尔卑斯山的隧洞到了瑞士的史必茨车站(Spiez)。在这里我们需要转车去因特拉肯。因特拉肯在德语里是“两湖之间”的意思,它位于瑞士中部的敦湖和布连茨湖之间,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史必茨等车的时候,我们到火车站外面张望,看到小城位于宽阔平静的敦湖湖边,周围的大山倒映于中,在清晨的薄雾中泛着迷离的光彩。再坐火车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因特拉肯东站。下车之后,我在火车站的一个订旅馆用的免费电话亭那里给几家旅馆打了电话,终于订到一家。这家旅馆在西火车站附近不远,所以我们搭上一趟过路火车,两分钟后就到了西站。下车后再走上十几分钟,我们就来到这家小旅馆,它漂亮的房子后面就看到雄伟的大山。
在旅馆安顿下来后,我们计划到城南的山上走走,欣赏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尔(“魔鬼”,3900多米)、孟克(“修士”)、雍福劳(“贞女”,4100多米)等高峰。我们需先到因特拉肯东站坐山地火车到格林德瓦(Grindelwald)小镇,然后乘缆车上到费尔施特站,再从这里出发远足到高山湖泊、草甸。我们决定步行到东站去,以便观赏市容。因特拉肯城市很小,我们沿街走走,不久就来到一片大草地,得以远眺密林覆盖的高山,南面两山的夹缝里就能看见白雪皑皑的雍福劳峰。大草地的上空有几只滑翔伞正在徐徐降落,它们花哨的色彩给四平八稳的瑞士小城增添了一点热闹。
不久我们就乘火车到了格林德瓦小镇,一路上经过漂亮整洁的田园和小村落。天空里有不少云彩,空气里满是雨后清爽的滋味。格林德瓦小镇看起来是个旅游为主的地方,到处是纪念品商店,很多都是面向日本游客的。我们找到要乘坐的缆车,这时天正下着毛毛雨,几乎所有的缆车都是空的。买了很贵的缆车票,我们开始攀升。气势磅礴的群山仿佛近在咫尺,下面看到小镇好象掉进深谷里面。周围的山坡上是绿茵茵的草地,不时能见到几头毛茸茸的牧牛;还有几条溪流直泻而下,形成条条白练。缆车越上越高,我们就离高山越来越近,能看出山上大片的积雪和冰川,群山的峰头却被云雾遮掩着,难见真面目。乘缆车四十多分钟后,我们在费尔施特站下了车。这里是海拔2300多米的一座小山头上,有一家观景饭馆。显然在这个高海拔地区现在的季节比较早,地上的草地呈干枯的棕黄色,新草还没有长出来,地上也不时能看到片片积雪。
我们沿着小路向附近的高山湖方向走去,一路上遇见不少从不同国家来的游客。我向他们打听前面的情况,得知我们要去的小湖仍然被积雪盖着。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不远的群山完全被白雪覆盖,这时雨开始下大,地也越来越湿。我们决定掉头往回走。艾格尔山虽然近在眼前,但是山峰的上部已完全被云层覆盖。我们加快脚步,终于躲进缆车车站,然后乘上缆车下了山。在格林德瓦逛了几家极贵的礼品店后,我们坐上火车回到因特拉肯,这是已是晚饭时间。我们到一家很贵而且不收信用卡的中餐馆吃了一顿很满意的晚饭,然后回到旅馆享用免费上网的服务。
六月十二日一早,我们在旅馆吃过简单的免费早餐后,决定离开因特拉肯。因为我们去德国慕尼黑的旅程需要在苏黎世转火车,我们打算先到苏黎世转转。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和银行业中心,不过也只有四、五十万人。我们在火车站存了包,可以在这里逛三、四个小时。火车站规模不小,地下有个大商城。出站后,我们沿街向苏黎世湖的方向走去。这时正是中午,街上有不少人在公园里休息、吃午餐,有个十几人的管乐队正在演奏古典音乐,人人穿着制服,还举着精致的老式旗子。我们走过街上许多漂亮的古建筑,来到苏黎世湖边的码头。这里经常有渡船停岸,然后载着乘客向远方驶去。大湖两岸有不少漂亮的公寓、洋房,一直延伸到南面连绵的丘陵。因为现在是春季化雪时节,灰绿色的湖水汹涌地向北流去,流经市区许多座老桥。
我们回到火车站,下午坐上了去慕尼黑的火车。瑞士的火车非常平稳,乘坐起来非常舒服。火车经过康斯坦茨湖边的时候正值黄昏,这个夹瑞士、德国、奥地利三国边境的宽阔水面在西下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异常宁静。离开瑞士、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余脉,我们回到了两周前认识的、纵欲而自满的德国慕尼黑。六月十三日清晨,我们从这里飞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