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之一:德国、意大利

希腊奥林匹亚(Olumpia/Olympia)

六月一日,地中海号停靠在希腊的卡塔科隆港(Katakolon)。我们预订了船上组织的去奥林匹亚古迹的旅游团,于是上了大客车向奥林匹亚进发。导游是一位中年希腊妇女,英语讲得不错,但是她的个性比较稳重,讲话慢条斯理。奥林匹亚位于希腊的博罗奔尼撒半岛西部,这是希腊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坐在车上约一个小时,看到希腊特殊的田园风光。这里最大的特点是阳光灿烂,大地上植被稀疏,露出白色或浅黄的砂土,不时可见的橄榄树上枝叶呈油亮的灰绿色。这里人口似乎不多,没有精耕细作的农田,农民的住宅像是度假别墅,并不豪华,但干净舒坦,多为平屋顶加上遮阳的宽屋檐。整个视野看不到什么深色调的景物,这很特别。

下车后,我们进入奥林匹亚的古迹公园。奥林匹亚成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宗教中心,得利于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丘陵环绕,地形隐蔽,松柏树林郁郁葱葱,还有两条河流过这里。松柏和橄榄树丛中可见古代祭祀和体育比赛的各种设施,现在只剩下倒落的石柱、地基、雕像等等。这里最大的宙斯神庙规模宏大,每根柱子都有几米粗。这些柱子由比较粗糙的火山岩凿成一节一节,然后用石灰拼接成一体。多次地震使它们全部坍塌,每一根柱子像一摞巨大的烧饼。我们游览的最后一景是古希腊时期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场。这个场地中央有大理石凿成的起跑线,四周的看台上只有草坪,没有后世运动场看台上常有的那种石阶座位。二零零四年希腊奥运会的男女铅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想起古希腊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在此竞技,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游览完毕,旅游团在奥林匹亚小镇一停,可以看看当地的旅游商品。这时正值中午,天气炎热,我找到一家网吧,一边喝着冰冷的橘子汁,一边上网。然后我们的大客车驶回卡塔科隆港。这时我们向导游要求提前下车,可以在港湾附近照照相。这里光线极好,海水透明度很高,在午间的灿烂日光下象宝石一样闪烁。港湾里停着一艘四桅古帆船,精致而漂亮。

土耳其以弗所(Efes/Ephesus)

六月二日,地中海号停靠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市(Izmir)。伊兹密尔(古名为斯米尔纳)是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有三百万人口,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南部、爱琴海沿岸。这里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经济最发达的亚细亚省所在地。附近的贝尔加蒙、以弗所、萨尔迪、米利都、和哈利卡尔纳索都是世界历史的名城,其中以弗所和贝尔加蒙的古代遗迹保存得最完好。以弗所是罗马帝国的第五大城市,亚细亚省的首府,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基督教圣经里提到圣保罗曾经传教的地方。

我们预订了船上组织的去以弗所古迹的旅游团,于是上了大客车向以弗所进发。导游是一位土耳其老太太,英语讲得极好。在路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向我们介绍了土耳其的情况和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土耳其是一个信伊斯兰教的第三世界国家。土耳其民族起源于中亚的游牧民族,旧称突厥,从十二世纪开始西迁到小亚细亚地区,到十五世纪攻灭了希腊东正教统治的拜占庭帝国,成为强盛的奥斯曼帝国。一次大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解体,眼看要被列强瓜分,这时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带领人民打败占领伊兹密尔的希腊军队,推翻帝制,建立了民主制度。从那时开始土耳其人逐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拢,采纳西方人的生活习惯,采用拉丁字母而摒弃阿拉伯字母,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早在一九八零年代土耳其就申请加入欧州共同体,但至今还未被批准。有人问及土耳其与希腊民族的相互仇恨,她说仇恨主要是政府之间的事,普通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相互之间是很友善的。她认为,有些希腊人看不起土耳其人,说他们不属于这块土地;但是土耳其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六、七百年了,要他们离开不过是痴人说梦。

到达以弗所的古迹公园入口,这里有很多商铺经营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有金丝镶边的民族袍、绣花的纺织品、彩绘的精美瓷器、紫铜器,煞是漂亮。这里的商人们叫卖得很积极,我看上了一个漂亮瓷盘,店里的高个儿小伙子马上追上来讨价还价,很是缠人。我什么也没买就进公园了。以弗所遗留的古迹之多、保存之完好、质量之高,都令人吃惊。这是世界上遗留下来最完整的、最大的罗马时期的古城,由于六世纪后它的港口淤积了,因此居民迁走了,古城逐渐被泥沙掩埋。这里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是用小亚细亚地区盛产的奶白色大理石制造,大都表面光滑、没有什么变色或腐蚀的痕迹。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到处都是雕刻精美的人像、光滑的石柱、拱门、建筑地基、墙垣、黑白大理石马赛克拼图的地板,规模宏大。有个厕所的遗址里还可以看到一排马桶就像一个靠墙的长凳,人们可以一边坐着上厕所一边闲聊,二千年前就如此舒服。以弗所最令人赞叹的遗址是它的图书馆正面,这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分上下两层的宫殿式建筑,正门两侧四座巨大的拱门里各有一个女神雕像。继续向下走我们来到依山而筑的半圆形露天剧场,全部为石结构,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不可多得。

出了公园后,我们在门口的商铺里逛了逛。这里的工艺品大都是用几百上千年传下来的手工工艺制作的,没有什么赶时髦的痕迹,很值得一看。有的年纪大些的店主人听说我们是中国人,对我们很礼貌,很友好。坐上旅游团的大客车回到伊兹密尔时,导游带我们在市区转了一圈,经过华丽的清真寺、典雅的十九世纪公馆、海滨大道等等。这座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依山傍海,给人以浪漫的回忆。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绝对不要错过明天早晨轮船抵达伊斯坦布尔时观赏古城的远景,这是最浪漫的一幅画面。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

六月三日清晨,地中海号停靠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将在这里呆十个小时。伊斯坦布尔历史上的辉煌几乎没有其他城市可以相比。从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从罗马迁都此地,到十八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这座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枢纽城市曾经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里担任西方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庶、最强盛国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古名拜占庭(Byzantium),位于欧洲和亚洲分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欧洲一边。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此地时,在这里兴建了一座新城,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成为罗马帝国最发达的城市,以后又成为全世界正统基督教(东正教)的总部,与罗马天主教对立。罗马帝国在五至七世纪丢掉了西欧地区(包括罗马和意大利)之后,统治阶级主要为希腊人,官方语言从拉丁语变为希腊语,历史上叫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时期这个帝国是欧洲最文明、最富裕的国家,君士坦丁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一四五三年本城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后,它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在这以后继续征服了整个东南欧地区、中东阿拉伯地区和北非,成为西方世界继罗马帝国之后最大的帝国,君士坦丁堡因而又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富庶、最繁荣的城市。但是自从西欧航海家们于十四、十五世纪发现了到达东方的新航海通道后,君士坦丁堡的商业地位逐渐衰落,沦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占领的地步。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迁都安卡拉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现在它仍是土耳其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亚欧交通枢纽。

轮船快要到岸的时候,我和母亲来到甲板上观景。这时下着小雨,薄雾中看到海上行驶着众多小渔船,不少货轮,还有几艘军舰。博斯普鲁斯海峡左右两边可见大片大片的楼群,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山坡上。前面的海峡大桥是个悬索桥,气势很像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左面是古城区,坐落在一个环海的半岛上,地势较高。古城里基本没有高楼大厦,只见最高的是三座巨大的圆拱形礼堂,每个周围有一组高高尖细的宣礼塔。这是城里最著名的三座宗教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素丹艾买提清真寺(又叫《蓝色清真寺》)、和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其中最古老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建成以后的一千年内它保持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的头衔,十五世纪前这个教堂也是全世界东正教的灵魂。

我们没有参加旅游团,决定按照导游书的介绍在这里一饱眼福和口福(土耳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从码头坐上出租车,我们来到古城的中心。出租车司机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是他很帮忙,给我们用土耳其语写下码头的地址,这样回来的时候叫出租车方便。这时圣索非亚还没有开门,他就把我们带到街对面一家地毯店。店老板请我们进去边喝土耳其甜茶、边向我们推销地毯。结果,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小丝毯作纪念。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开门的时候了,我们就进去参观。这座古代的奇迹自从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征服的时候就不再是基督教(东正教)教堂了。它先变成一个清真寺,土耳其人给他加盖了四座宣礼塔,用白灰盖住了基督教的壁画,又安装了巨型的阿拉伯语书法牌。一九二三年推翻帝制后,圣索非亚变成了博物馆。走进教堂周围不大的院子,眼前这巨大而极为庄重的建筑显出岁月的沧桑,外墙上有不少历代修补改建的痕迹,有些墙面年久失修,露出古代的层层砖块。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大量从此地发掘出来的古代建筑材料,有许多罗马风格的浮雕,有些上面刻着拉丁语文字。我们进入圣索非亚教堂的主厅,仰望它巨大的主穹顶高高在上,周围跟四个半穹顶相接,每个穹顶周围各有一系列采光窗口,这座建筑的美妙设计让人觉得内部空间极为广大,人与上天没有间隔。大厅内壁画着伊斯兰教风格的几何花边图案和阿拉伯语书法,但是有些地方露出基督教的金粉人像壁画。教堂内部很空,除了一个高大的伊斯兰教风格的镏金讲台之外看不到其他文物,不过四周墙壁和地板都镶着古老的花纹大理石。我们从教堂一角古老的旋转斜坡登上二楼,从这里可以围着主穹顶走一圈,从近距离观赏画着耶稣、圣母和拜占庭皇帝、皇后的金底壁画。想到这座完美的建筑于公元五百多年建成,经历十六个世纪的变迁和两个辉煌的大帝国,到现在虽然破旧但仍然顽强地耸立着,真不愧是奇迹。

我们走出圣索非亚堂,欣赏了它庭院里精美的穆斯林洗手亭,然后就向托卜卡伯皇宫(奥斯曼帝国历代素丹的住地)走去。我们走到宫墙外面的一个大公园,这里草木一早淋了毛毛雨,一片郁郁葱葱。公园里很安静,没几个人在散步。我们一直走下去,快到海边了,看到皇宫的后门,就向一位英俊的哨兵问路。他用英语指示我们向回走。我们一直走回去,路上碰上一个擦鞋匠,恳求我们让他给擦鞋。摆脱他之后,我们拐一个弯,发现到了国家考古博物馆,就进去参观。博物馆里有数不清的古代文物,从希腊、罗马时期到更早的巴比伦、亚述、赫梯文化等等,显示出整个小亚细亚和近东地区(也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核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可惜我们时间很紧,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走出博物馆,我们终于找到了皇宫正门。这里很热闹,有许多学龄儿童在老师带队下来这里参观,还有很多戴着头巾穿着长袍的穆斯林妇女。托卜卡伯皇宫没有很大型的建筑,可以看出土耳其人作为游牧民族的传统。每座宫室虽然不大,但是都有精美的装饰,尤其那以蓝色为主的伊兹尼克彩绘瓷砖往往铺满整面墙,绚烂夺目,又有细腻清凉之感。五彩大理石镶嵌的墙壁以及镏金的网格窗户也是宫室的主要装饰。跟希腊、罗马、拜占庭风格不同的是,这里的大理石柱都比较细,整体上给人以玲珑剔透而不是厚重端庄的感觉。皇宫里展览着土耳其帝国的国宝-当年土耳其素丹收到的各国帝王送来的礼品、巨大的钻石首饰、嵌满绿宝石的用品,其富丽奢华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素丹们的厨房里展示着许多从巨大的中国明代青花瓷器和日本的彩绘瓷器,这些在当时想必价值连城。

我们到了托卜卡伯皇宫最高的一个院落,鸟瞰整个古城,又看到海湾对岸伊斯坦布尔新城的风光。这里有个餐馆,可见不少西方游客在用餐。我们在这里吃了午餐,还算不错。饭后我们要了一大盘甜点,真是太甜了。我们接着回到圣索非亚大教堂附近,向《蓝色清真寺》走去。这里有漂亮的草地和花坛,几个留着长长的小胡子的土耳其男人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在蓝天白云下跟游客照相。《蓝色清真寺》 又叫素丹艾买提清真寺,是十六世纪土耳其人征服本城后不久兴建的。它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模仿了圣索非亚教堂,但是要小一些。《蓝色清真寺》有六座宣礼塔,当时与麦加的大清真寺数量相同,引起国外伊斯兰教会的不满,于是土耳其素丹给麦加增建了一座宣礼塔。我们按规定把鞋脱了,放在塑料袋里提在手上,走进这座清真寺。里面铺满了做礼拜用的地毯,每一张是供一人用的,地毯的图案指示着麦加的方向。里面有上百个吊灯照得很亮,四周墙上用主体为蓝色的彩绘瓷砖与许多彩色玻璃窗拼成瑰丽的图案,那淡蓝的底色和反光的瓷砖表面给人一种像是坐在波光闪闪的水面旁边的那种平静。

走出《蓝色清真寺》,我们走上一条大街,向繁华的大巴扎(伊斯兰教地区传统的商场)走去。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也是世界闻名,以前拜占庭时期就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商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奥斯曼帝国时期把大巴扎的几十条街道建成有屋顶的室内商城,使这里更加繁华。我们走进里面,看到一个个商铺摆满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珠宝、地毯等等,可惜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只能在这儿逛逛。商场的屋顶主要是用黑、白大理石拼接成许多拱形,不失当年的富丽堂皇之势。大巴扎规模之大令人诈舌,我们只走了两三条街,然后就搭出租车回码头了。路上正值下班时间,我们碰上一位爽朗的大个子司机(挺像中国新疆人)带我们飞快地从车流中钻进钻出,把母亲吓得可以。他一路用很勉强的英语跟我们说说笑笑,很有风趣。

叶海翔于二零零四年

欧洲游之三:克罗地亚、意大利、瑞士


回到首页 page view count since 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