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之二:希腊、土耳其
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六月四日,地中海号没有靠岸,全速向西行驶,绕过了希腊的大陆最南端。六月五日,来到了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市。克罗地亚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共和国,现在成了独立国家。杜布罗夫尼克地处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的达尔马提亚地区。这里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海滨平原,背靠陡峻的迪纳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形成长长的峡湾和众多绿树繁茂的岛屿,景色异常迷人。从甲板上我们还看到一座高耸的斜拉桥跨过窄窄的峡湾,很有气势。杜布罗夫尼克没有停靠大型游轮的码头,所以地中海号停在港湾中间,然后要观光的游客们分批坐小艇上岸。 上岸之后,我们坐公共汽车直奔杜布罗夫尼克的古城。杜布罗夫尼克古名为拉古萨(Ragusa),中世纪时期是威尼斯共和国统治的港口城市。来到一个城门,只见这里地势险要,有两处古代的堡垒占据海滨悬崖上的要地。我们在城门里面漫步,看到整个古城保存完好,全部是中世纪的石结构建筑,没有任何现代式的房子。所有建筑都是米黄色石墙和橘红色瓦铺的房顶,加之中世纪石雕装饰的喷泉,教堂,道院等等,很有气韵。古城不大,走路到另一头只花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它的小港湾。从这里可以看见城外绵延的海岸线、起伏的高山、和山坡上许多漂亮的别墅。开始下一点毛毛雨的时候,我们又去爬城墙,看到临海的城墙都是依悬崖峭壁修筑,从上面往下看,整个古城的橘红屋顶连成一片,和远处的山、海、岛屿、天上的云霞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母亲说,杜布罗夫尼克真是一个度假的理想去处!
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Costa Amalfitana/Amalfi Coast)六月六日,地中海号回到意大利威尼斯港,我们的豪华游轮东地中海之游结束了。我们下一步要到意大利南部有名的阿马尔菲海岸。我此行之前已在阿马尔菲海岸的普拉亚诺小镇(Praiano)订了一夜旅馆。在威尼斯观光半天之后,我们乘夜火车去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市(Napoli/Naples,又译拿波里)。由于我们事先没有订座位,上车之后发现一座难求,直到一小时后列车员帮忙才给找了个空位,使我们得以休息。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附近的维苏威火山曾埋没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市。早晨到了那不勒斯火车站,坐上近郊火车向终点站苏连托(Sorrento)进发。有名的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连托》指的就是这座海滨小城。还没有到苏连托,列车停开了。我们不知所措,幸好有一位会讲英语的意大利中年人告诉我们铁路上某段有山崩,需要乘一辆免费公共汽车绕过这一路段,然后再上火车。终于到了苏连托,在火车站门前我们坐上了去阿马尔菲镇(Amalfi)的长途汽车。我们要去的是普拉亚诺小镇比阿马尔菲近一些。汽车翻山越岭,经过许多美丽的田园和别墅,然后沿着曲折惊险的海岸公路前进。这里的海岸主要是石灰岩的峭壁,公路高高在上,上面是千米多高的山顶;公路上下的山坡上有不少漂亮房屋,可以观湛蓝深邃的大海;每一小块不太陡的坡地上都种了果菜。这一天天气极好,地中海上的阳光无比灿烂,而徐徐海风又很凉爽。 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了,汽车司机招呼我和母亲下了车。这个小旅馆建在山坡上,我们的卧室门外有个小庭院,周围有茂盛的亚热带花木,可以坐在这里乘凉,观海。我们出来到路上逛逛,看见公路靠海一边有很多漂亮的停车场,有的用彩绘瓷砖装饰,原来这些停车场建在房子的房顶上。附近有一些石阶通向海边,我们就顺路下去,发现海边有个很古老的碉堡,这是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占领此地的时候修建的。继续走下这些石阶,有几个海滨饭馆;再下去走过一段从峭壁凿出来的小路,有个夹在两个高大的石壁之间的小沙滩。那里是个小港口,岸上停放着很多小船;有些游人乘着小汽船在海里游弋,还有些在岸上的大岩石上晒太阳。这还不是旅游旺季,我们看见的游人不多,有些冷清。我们在海边的一个家庭饭馆吃了晚餐,饭馆主人会讲英语,还去过中国。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旅馆内很讲究的餐厅里吃上免费早餐,坐在阳台上居高临下,欣赏着气势磅礴的高山临海之景,跟我们熟悉的美国加州大苏尔(Big Sur)海岸有点相似。饭后我们就搭长途汽车向阿马尔菲去。到了阿马尔菲镇需要转车,所以我们下来顺便看看风景。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高高的几十级台阶上面有个高大而装饰精美的教堂,正面上方有画着耶稣和使徒们的金粉彩绘壁画。小镇中心是个码头,有游船和渡船到那不勒斯、苏连托、和海中的两个小岛。这时正值中午,天气挺热,小镇上游人拥挤,好不热闹。我们搭上从阿马尔菲继续向南开的长途汽车,经过一段更加崎岖惊险的海岸,最后到了萨勒诺市(Salerno)。这是阿马尔菲海岸的南端终点,是个中等大小的港口城市。我们走路十几分钟来到萨勒诺火车站,坐上了去罗马的火车。火车上我们对面坐着一家意大利母女俩人,好客地请我们分享饼干和饮料。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罗马。
意大利罗马(Roma/Rome)六月八日傍晚,我和母亲抵达罗马总火车站。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车站,里面极其繁忙。罗马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罗马帝国的最大成就是把西方古典文明从东南欧的希腊一代传播到西欧各地,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等。罗马又是罗马教皇的住地、全世界天主教(基督教的最大一派)的中心。尤其在中世纪时期,罗马教廷起了保存和推广古典文明的精华、给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打下基础的作用。我们计划在罗马呆两天,然后到瑞士去。在罗马我们住在火车站附近不远的一家小旅馆。这是一座很老的、从前很气派的公馆,房间的屋顶非常高,大门非常厚重,但是里面的电梯却非常窄小、原始。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地铁到罗马教皇的驻地-梵蒂冈去。下地铁之后我们随着街上的大批游人朝圣彼得大教堂走去,不久就到了教堂前大广场周围的圆弧形长廊(这是梵蒂冈城国的国界)。这里有非常多的X光透视仪,许多警卫人员正忙碌地在巨大的石灰岩柱子之间检查每个行人。到了广场内部,发现前半部分的地上放了很多排座椅,前面搭了个舞台,有人在那里用扩音器讲话。仔细看去,舞台上所有的人都穿黑衣,只有中间坐着的一人穿全白的长袍。那原来就是当今的罗马教皇-八十多岁的约翰保罗二世。过一会儿,教皇开始讲话了,我们可以从几个大屏幕上看到实况录像。听不太懂他讲些什么,但是能听出来他用了几种不同的语言。接下来我们看到有一群新郎新娘排着队,在舞台旁边等候着。原来教皇要给他们主持婚礼!我们问了警卫人员,得知圣彼得大教堂要下午一点钟才会开门。婚礼过后,教皇坐着小电瓶车在欢呼声中徐徐退场。 下午一点钟,我们排队进圣彼得大教堂参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建于十六世纪,外表有点像美国国会大厦,非常宏伟庄重。教堂的屋顶上和一直延伸到两边的长廊顶上有上百个天主教圣人的雕像。这个教堂外表主要是浅黄色石灰岩,没有威尼斯的圣马可装饰得那么华丽,但是里面有几个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著名雕塑、绘画作品。教堂占地非常大,里面有个很高的穹顶,但是地面上挤满了历代教皇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棺椁,还有很多的雕像和油画等等,加上不少大柱子把里面弄得比较暗,缺少空旷的感觉。我们买了上屋顶的票,爬了几百级台阶上到屋顶平台,接着弓腰钻在大教堂穹顶的圆弧夹层里面又爬了很多非常狭窄的楼梯,一直上到顶端。这里有个小瞭望台,可以绕着教堂的尖顶走一圈,看到周围三百六十度的景色。瞭望台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向下我们看到圣彼得大广场以及远处挤满了罗马市中心的许多巨型古建筑,只有市郊区才有零星的现代式高楼大厦。 罗马有数不清的各种古迹,以罗马帝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多、最著名。历代建筑家们为了超过前辈,兴建了越来越巨大的宫殿、神庙、教堂等等,把罗马变得像一个大人国。现在罗马市中心的意大利统一纪念堂是最大的,于二十世纪初建成,被公认为一个巨大的败笔。由于罗马城地方不大,这些巨型建筑显得十分拥挤,有些干脆把古代厚重的残墙拿来废物利用,作为新建筑的一部分。古罗马时期遗留下来最完好的建筑是圆拱形的众神庙。这座建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是古罗马城的主要神庙。它是一个简单的圆形建筑,屋顶是半球形,四周都是厚厚的古墙,没有窗户,采光靠四十多米高天顶上的一个直径几米的大孔,这是非常古朴的设计。众神庙大门前的一排石柱是灰色花岗岩的,历时两千年没有什么损坏,但是神庙周围裸露的砖墙上可以看到少许修补的痕迹。这种古罗马的褐色砖墙非常厚实,经久不坏,但是当年表面涂抹的白灰与壁画早已不在,显出岁月的摧残。 六月十日是我们在罗马的第二个早晨。我们来到罗马市中心卡皮托利尼山上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市政广场。这个广场视觉效果巧妙,还有很漂亮的一群雕像,是我学过的城市设计教科书上的一个典范,。广场后边的一个低谷就是古罗马的大市场遗迹。这里是古罗马人民购物、集会、拜神的场所,由几代罗马皇帝不断扩建形成一个很大的古迹群。现在遗留下来很多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子,两座有许多浮雕的凯旋门,一些大型青铜人像,和数不清的残墙古壁。一座规模巨大的古神庙遗迹中有几个漂亮的圆拱屋顶仍然矗立者,现在用作室外音乐会的场地。大市场的南面是帕拉提诺山,能远远看见山上古代贵族奢华的宫室。市场东面是罗马城的标志-大运动场,规模宏大,由上百个拱门环绕着。这里是古罗马人观看奴隶斗士们跟野兽搏斗的地方。运动场门外有一些穿着罗马式服装,戴着盔甲,手持刀剑的仿古斗士,跟游人们照相。我们转遍了古城,看见难以数计的各种古代雕刻,遗迹,往往被后代建筑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罗马还有非常多的各种街心喷泉、纪念柱、雕像,大多数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十五至十八世纪),往往作为重要的政治、宗教建筑的陪衬。最有名的是特莱维喷泉,它精美的雕像群可惜被周围的建筑与游客大军所包围。那沃纳广场有三个漂亮的喷泉,也有数不清的游客与摆摊小卖的商人。著名的西班牙台阶有典雅的风度,但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使它失色。我们坐上公共汽车消消乏,沿着古老的台伯河转到城南奇怪的小金字塔,再转回火车站。我们排长队买好火车票,准备晚上坐夜车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
瑞士因特拉肯(Interlaken)六月十一日清早,火车已经穿过阿尔卑斯山的隧洞到了瑞士的施皮茨车站(Spiez)。在这里我们需要转车去因特拉肯。因特拉肯在德语里是《两湖之间》的意思,它位于瑞士中部的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间,是阿尔卑斯山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施皮茨等车的时候,我们到火车站外面张望,看到小城位于宽阔平静的图恩湖湖边,周围的大山倒映于中,在清晨的薄雾中泛着迷离的光彩。再坐火车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因特拉肯东站。下车之后,我在火车站的一个订旅馆用的免费电话亭那里给几家旅馆打了电话,终于订到一家。这家旅馆在西火车站附近不远,我们就搭上一趟过路火车,两分钟后就到了西站。下车后再走上十几分钟,就来到这家小旅馆,它漂亮的房子后面就看到雄伟的大山。 在旅馆安顿下来后,我们计划到城南的山上走走,欣赏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魔鬼》,3900多米)、孟克(《修士》)、雍福劳(《少女》,4100多米)等高峰。我们需先到因特拉肯东站坐山地火车到格林德瓦(Grindelwald)小镇,然后乘缆车上到费尔施特站,再从这里出发远足到高山湖泊、草甸。我们就步行到东站去,以便观赏市容。因特拉肯城市很小,我们沿街走走,不久就来到一片大草地,得以远眺密林覆盖的高山,南面两山的夹缝里就能看见白雪皑皑的少女峰。大草地的上空有几只滑翔伞正在徐徐降落,它们花哨的色彩给四平八稳的瑞士小城增添了一点热闹。 不久我们就乘火车到了格林德瓦小镇,一路上经过漂亮整洁的田园和小村落。天空里有不少云彩,空气里满是雨后清爽的滋味。格林德瓦小镇看起来是个旅游为主的地方,到处是纪念品商店,很多都是专门面向日本游客的。我们找到要乘坐的缆车,这时天正下着毛毛雨,几乎所有的缆车都是空的。登上缆车我们开始攀升,气势磅礴的群山仿佛近在咫尺,下面看到小镇好象掉进深谷里面。周围的山坡上是绿茵茵的草地,不时能见到几头毛茸茸的牧牛;还有几条溪流直泻而下,形成条条白练。缆车越上越高,我们就离高山越来越近,能看出山上大片的冰川,群山的峰头却被云雾遮掩着,难见真面目。乘缆车四十多分钟后,我们在费尔施特站下了车。这里是海拔2300多米的一座小山头上,有一家观景饭馆。显然在这个高海拔地区现在的季节比较早,地上的草地呈干枯的棕黄色,新草还没有长出来,地上也不时能看到片片积雪。 我们沿着小路向附近的高山湖方向走去,一路上遇见不少从不同国家来的游客。我向他们打听前面的情况,得知我们要去的小湖仍然被积雪盖着。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不远的群山完全被白雪覆盖,这时雨开始下大,地也越来越湿。我们决定掉头往回走。艾格峰虽然近在眼前,但是山峰的上部已完全被云层覆盖。我们加快脚步,终于躲进缆车车站,然后乘缆车下了山。在格林德瓦逛了几家礼品店无收获,我们就坐上火车回到因特拉肯,这时已是晚饭时间。我们就近到一家价位高而且不收信用卡的中餐馆吃了一顿不错的晚饭,然后回到旅馆享用免费上网。 六月十二日一早,我们在旅馆吃过简单的早餐后,就离开因特拉肯。因为我们去德国慕尼黑的旅程需要在苏黎世转火车,我们打算先到那里转转。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和银行业中心,不过也只有四、五十万人。我们在火车站存了包,可以在这里逛三、四个小时。火车站规模不小,地下有个大商城。出站后,我们沿街向苏黎世湖的方向走去。这时正是中午,街上有不少人在公园里休息、吃午餐,有个十几人的管乐队正在演奏古典音乐,人人穿着制服,还举着精致的老式旗子。我们走过街上许多漂亮的古建筑,来到苏黎世湖边的码头。这里经常有渡船停岸,然后载着乘客向远方驶去。大湖两岸有不少漂亮的公寓、洋房,一直延伸到南面连绵的丘陵。因为现在是春季化雪时节,灰绿色的湖水汹涌地向北流去,流经市区许多座老桥。 我们回到火车站,下午坐上了去慕尼黑的火车。瑞士的火车非常平稳,乘坐起来很舒服。火车经过康斯坦茨湖边的时候正值黄昏,这个夹瑞士、德国、奥地利三国边境的宽阔水面在西下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异常宁静。离开瑞士、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余脉,我们回到了两周前认识的德国慕尼黑。六月十三日清晨,我们从这里飞回美国。 叶海翔于二零零四年
|